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本文内容

司马迁为何从黄帝开篇写《史记》,值得思考!

发布时间: 2019-12-25 11:07:43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太哥读史记#(三)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这一段文字,便是司马迁的《史记》开篇的文字。司马迁捉笔写史,为什么从黄帝开篇?这一篇的文章,名为《五帝本纪》,主要写了黄帝、黄帝的孙子高阳即颛顼帝、黄帝的玄孙高辛帝喾、帝尧、虞舜这五个帝王。《史记》的十二本纪,纪录了中国古代的帝王人物的传奇史。

司马迁的笔下的黄帝,是第一位出场的帝王人物。黄帝接替的神农氏炎帝,被司马迁定为中华文明的始祖。因为黄帝的功勋就在于统一各个部落,建立中国的雏形,制定了管理制度。

黄帝之所以称为黄帝,司马迁的解释是他“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土地上的帝王,就是黄帝。黄帝担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拥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因为土色为黄,所以号称黄帝。

“帝”,这个字最早指代的是“上帝”。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的信仰中的至上神,“上帝”常常和“上天”一起出现,上帝是天神中最高位阶的神,主宰人间的一切。陕西华阴的李侃良先生撰写的《中华探源》提出的观点认为,“帝”源于“蒂”,“蒂”是花开结果的标志。“花”和“华”是相同的概念。华之有蒂,乃生命之根本所在。这是华族在自然农耕生活的实践中悟出的真理。再深入思考一步,这个自然界留下来的华之蒂,成为人类领导者的标志,从此就有了“帝”的位置。天上有天帝,地上有皇帝。

司马迁说“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其色尚黄,其事则土,黄帝的功业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农业,而农业和土地息息相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对应的还有青帝、白帝、赤帝、黑帝,加上黄帝就是五帝。这五帝和司迁的五帝本纪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还不相同。

为什么司马迁认为我们的始祖是黄帝,而不是其他的帝呢?因为黄帝的功勋在於实现民族融合,产生国家雏形和制度草创,开始了农业大发展,有了物质和文化建设基础。当时,各部落的领导者神农氏已经衰落,丧失了号令天下的权威。为了争夺天下的领导权,各部族之间互相攻战,干戈四起,民生凋敝,而神农氏却无能为力,只有叹息。时代呼唤英雄。五千年前的一场伟大改在黄帝手里出现了。

黄帝心系天下,重新安定天下的秩序,解救苍生。他召集自己的部族人员、打造武器,整顿军备,并亲自率领军队,不辞艰辛地去征讨天下各方的部族。天下四方的部族头领在黄帝的兵威震慑之下,纷纷归从。当时,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性格暴烈,骁勇善战。炎帝相对于蚩尤而言,地处西部。在炎帝、黄帝和蚩尤都想争夺天下的背景下,黄帝制定的战争策略是先打败炎帝,再和炎帝部落联合打击东部部族的蚩尤。

于是,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史称阪泉之战。《史记》在写到这场战争过程时有这样一句话:“教熊罴(pí)貔貅(pí xiū)貙(chū)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熊、罴、貔貅、貙虎,这些猛兽被黄帝驱使着参加了大战吗?显然不是,而是黄帝带领着以这些禽兽为图腾的部族和炎帝大战。蚩尤部族的图腾是牛和鸟。阪泉大战,打了几仗,黄帝征服了炎帝,但没有杀死炎帝,而是实现了部落联盟,以共同打击蚩尤。

讨伐蚩尤的战争,史称涿鹿之战。涿鹿在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市。炎黄联盟之后,征调各部族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大战几个回合,终于打败了蚩尤部族,擒获并杀死了蚩尤。这样,黄帝做部族联盟首领的地位更加巩固了。所以说,黄帝通过战争的方式统一了各个部族,黄帝时期的部落联盟形态构成了最早华夏族的核心。

黄帝成为部族联盟首领之后,开始巡视天下。巡查的地域很广。许多地方司马迁都曾经去考察。黄帝在涿鹿的山脚下建了都邑,设置了左右大监,监督各个部族,还任用了四个部族的领袖治理四方民众。这说明黄帝建立了早期国家的雏形,草创了制度。

黄帝制定历法,指导民众按照季节时令播种百谷,驯养鸟兽蚕虫,掌握铸鼎技术。阎良的荆山塬就是黄帝铸鼎立国的地方,现在取名叫做中华塬。黄帝还在今天的甘肃庆阳一带和岐伯讨论过医学,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这些都是黄帝时期形成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建设成果。

黄帝在史籍记载中是一个典型的开明圣王,爱民如子,德才兼备。《史记》关于黄帝的最后归宿,写了一句“黄帝崩,葬桥山”的话。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桥山在今天的陕西省黄陵县,现有黄帝陵、轩辕庙和始祖堂,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司马迁为黄帝写传纪,告诉我们,黄帝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死。传说黄帝乘龙上天成了神,这是中国人喜欢美化自己的英雄。司马迁为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黄帝。

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期,封建帝王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解除外部威胁,实现国家的高度统一。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见证者司马迁将黄帝列于《史记·五帝本纪》的首位,并对黄帝的记述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刻画这位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收录和整理流传的有关轩辕黄帝的传说,为后人描绘出了一位具有尚武精神和道德情操和大智慧的中华民族伟大先祖。轩辕黄帝在纷乱中开始的奋斗历程,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军队,扩充实力。黄帝部族的早期用兵主要是针对那些不归顺的部落诸侯们。经过不断地征战,除少数大部落外许多中小部落都归顺了黄帝部族,贡品源源不断地流向黄帝部族。由此,黄帝部族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

二、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为夺取政权。轩辕黄帝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战略方针,加强军队建设、整合归顺部落武装力量的同时,还大力推行发展农业生产并使百姓安居乐业。他采取对内以德施政的策略。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再次用兵,带领以黄帝部族为主的联合军队与炎帝部族展开大战,经三次大规模的战斗,征服了炎帝部族,主宰了中原地区。

三、铲除异己,荣登盟主之位。面对蚩尤部落经常侵扰新的部落联盟的现实,轩辕黄帝不是退缩和忍让,而是征集各路部落诸侯的武装力量,又一次用兵与蚩尤部落决战,擒获并杀死了蚩尤。并借此机会正式取代神农氏而彻底取得新部落联盟的盟主地位。

四、辛勤奔走平四方,巩固胜利果实不懈怠。黄帝发现,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大地上,分布着众多的部落,号称“万国”。对于黄帝的盟主地位,心中不服者肯定不少。黄帝采取的办法就是不断用兵的方针,零敲碎打,平之即走。为了有效控制各部落,黄帝遇山开道,披荆斩棘。因此,黄帝的统治地位,是在不懈怠的奋斗中得到巩固的。

五、古华夏一代先祖,勤政爱民的好榜样。黄帝是成功的征服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位公仆。他的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却未曾享乐过一天。黄帝更是一位勤政者。他在远古的军队建设、权力机构建设和任用人才、仪制规范的制定,以及农业文明的发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因此,黄帝时期的各部落之间变得更加协调和统一,战争减少了,而物质、技术和人力等综合实力却迅速提高了,这对远古华夏文明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为以后华夏人民抵抗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水灾害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司马迁通过黄帝的记述告诉后人,强者不但是善于发展壮大及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并以战争手段实现天下统一的胜利者,还是卓有成效的勤政者和治理者。他们不但有能力制定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还善于使用社会智慧资源。强者的胜利并不只是使本集团得到利益,还能够在客观上使华夏社会在付出暂短的战争损失后获得相当长时间的稳定发展。

可以说,中国从黄帝立国起就是一个实现大一统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国家虽然时刻都面临着解决战争与经济、战争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但是因为有着传承不断的思想和文化,有着司马迁和他笔下的人物的代代坚守和自强不息,有着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力量,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必将是无法动摇和改变的。这或许是重温司马迁关于黄帝的记述,还有司马迁要从黄帝起笔写《史记》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 司马迁为何从黄帝开篇写《史记》,值得思考!

上一篇:青铜器老虎灯鉴赏

下一篇:最后一页

© 2016-2019 - 上海艺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