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本文内容

古埃及商道通畅,有商品来自“遥远的中国”,获得方式却值得商榷

发布时间: 2019-12-09 17:07:37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阿拉伯半岛和阿比西尼亚还没有出现强大国家时,整个红海西岸,包括重要的锚地和港口都自然进入埃及的势力范围内。埃及有两个重要的产品出口渠道,同时有两个重要的产品进口渠道,可以进口其他国家的产品。埃及的商船出尼罗河尽头的港口,与腓尼基、迦太基、意大利或者希腊贸易,用谷物、酒、玻璃、家具、冶金制品交换伊特鲁里亚人的花瓶、希腊人的雕塑、提尔人的紫礼服,以及迦太基商人从锡利群岛或者康沃尔带来的锡。

埃及的商船也可以取道黑里欧波里斯或者米奥斯赫尔墨斯,甚至其他更靠南的港口,经红海到香料产地“神灵保佑的阿拉伯半岛”,或者到阿比西尼亚的木材产区,或者到桑给巴尔岛和莫桑比克的海岸,或者绕过阿拉伯半岛到波斯湾的泰勒顿,甚至可能到印度的锡兰。远东的产品,有些来自“遥远的中国”,都进入了埃及。现在,人们从埃及的古墓里发现了这些产品。然而,埃及是通过直接贸易还是间接贸易获得它们的,这很值得商榷。

因为尼罗河的存在,埃及占尽了先机。它不仅向埃及奉献了肥沃的土壤,而且为埃及提供了迅捷的交流方式。地区的文明进程中,共同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迁徙和运输。这是拜大自然所赐。山岳、森林、激流、沼泽、丛林,都是“新国家”的诅咒,除非绕过它们,架桥越过它们,挖隧道穿过它们。有些障碍是很难逾越的,于是贸易被阻断了,人们被隔绝了。在封闭的环境中,人们心生怨恨。现在,埃及修建了宽阔的公路,从头至尾全长七百英里。

于是,埃及最远的两端能够迅捷地交流了。若非人类发明了船或者至少是木筏,那么畅游水上尚且不能,更不用说凭借河流贸易或迁徙了。幸运的是,很早以前,埃及人就已经能熟练地使用各种船了。他们就像鸭子或者南太平洋诸岛的居民一样喜欢水。三千二百年以前,在地中海南岸,一位埃及法老用一块完整的巨石建了一座神殿。他从尼罗河顺流而下六百五十英里,在阿斯旺(赛伊尼)的采石场发现了这块巨石,然后将它运到了地中海南岸。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逆尼罗河而上就像顺流而下一样轻松。从夏到秋,埃及盛行偏北风,也就是著名的“季风”,只要扬起帆,很快就能逆流而上。如果降下帆,船就顺流而下了。总之,不管船多重,总可以在尼罗河上毫不费力地上上下下。一年四季,埃及都是个奇怪的国度。洪水泛滥时期,它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从阿斯旺到开罗的漫长河谷都被淹没了。尼罗河三角洲变成了巨大的湖。湖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岛屿,让人想起希罗多德的《爱琴海上的岛屿》。

岛上大部分城镇和村庄都有白色的围墙,就像是戴上了王冠,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有时映衬着波光粼粼的洪水,就像是罩上了玻璃。棕榈树和悬铃木矗立在水中,看上去比实际高度短了五六英尺。当洪水来的时候,随处可见居民们赶着他们的牛躲到村子为它们提供的避难所去,如果洪水比往常来得更快的话,要营救这些牲畜可就困难了,村民们不得不涉水或者游泳,甚至动用船只来解救它们。过度的洪水不仅给动物也给村民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而且危及村庄本身。如果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的话,这些村庄很可能被淹没或者冲走。而洪水不严重时,虽不会马上造成危险,但为了应对洪水而施行的限制生产也会引起粮食不足,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然而,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总是十分一致,因此这些灾难很少会变多。

摘自《古埃及史:环境基因、地缘争霸与文明兴衰》

作者:【英】乔治·罗林森

译者:姜燕

欢迎分享转载→ 古埃及商道通畅,有商品来自“遥远的中国”,获得方式却值得商榷

© 2016-2019 - 上海艺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