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本文内容

努尔哈赤的普通话,会不会是一口“大碴子味”?

发布时间: 2019-12-09 16:38:04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笔者最近在看东北女真史。在看书过程中,突然开了个脑洞:以努尔哈赤为首的东北女真人,说汉语会不会有一口“大碴子”味儿?

努尔哈赤

原则上,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贵族,交流主要靠满语。但统一女真各部的努尔哈赤,跟当时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往来极为密切。由此推测,他的汉语水平,不会比满语逊色太多。

笔者顺便查阅了一些资料,今天就跟大家简单聊聊。

努尔哈赤出生于赫图阿拉,即今天的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附近;新宾与赵本山的老家大城市铁岭的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

既然如此,努尔哈赤的“大碴子味”,是不是也跟本山老师,非常非常重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今天的东北人,跟努尔哈赤时期的东北人,其实是两个差异很大的群体。

几百年前的东北大部分地区,几乎都是无边无际没有开发的山林,草原和雪野。大多数女真人,过着半游牧半渔猎的生活;他们到处迁移,寻找新的水草和野生动物。

从资料记载看,女真人的生活水准和文明程度,完全无法跟关内相提并论。

几百年前的东北集市

直到努尔哈赤的横空出世,才进一步改善了这种现状。除了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完成对女真各部的统一以外,更重要的是开创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主要还是以满洲人为主;等到了皇太极时期,主动归附及被掳掠于辽东的汉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八旗无法容纳。于是皇太极当断则断,在八旗满洲的基础上,建立八旗汉军,主要就是收纳这些或降或虏的汉人。

皇太极

编入八旗汉军里的东北汉人,基本上跟女真人一样,过着半农办游牧的生活;即便在生活习惯上,也更接近于女真人,与中原汉人有非常大的不同。

满洲八旗

这些东北的土著汉人,大多有不错的骑射功夫,且以吃苦耐劳著称,因此在当时颇受信任。很快,他们便跟着满洲八旗一起入关。在南下的过程中,八旗汉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尤其在攻城战上,更是战绩卓越。

除了东征西讨,还有部分东北汉人进入内务府,担任包衣阿哈。此时八旗汉军所说的汉语,就是原生的东北话。努尔哈赤的东北口音,原则上是跟他们相似的。

那么很快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八旗汉军的口音,到底是什么样的?

先说结论:努尔哈赤的东北话口音,更接近于今天的北京话。

今天北京话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外城的“老北京话”,即从元代继承下来的明代官话和土话;另一个是内城的“旗下话”,即旗人带来的黑龙江方言。

老北京

看到一份很好玩的统计:北京话与黑龙江方言的一致性为95.24%,是全国各省市方言与北京话最接近的。如果仔细观察你身边的黑龙江朋友,会发现他们的普通话要比辽宁人“标准得多”,基本上没有“大碴子味”。

原因之一,便是今天的黑龙江人,相当一部分是前面提到的原生东北汉人的后代。他们要么没被编入八旗汉军,要么即便被编入八旗汉军,也没有随大部队入关。据《黑龙江志稿》记载,在记录汉军姓氏时,作者将汉军分为土著、孔有德来归者、水师营驻防者、云南站丁从吴三桂谪戍者等类。

清军入关后,对东北实行了柳条边制度,除发配到宁古塔的罪犯,任何关内的汉人不能移民东北。

20世纪以前的东北,本质上还是蛮荒之地。

那么东北的“大碴子”的口音,到底是从哪儿来的?难不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在这里,笔者简单跟大家聊聊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主要分为“山地型”和“平原型”。

图自《中华遗产》2017年7月

“山地型(辽沈片)”东北话,主要分布在辽宁大部+吉林四平以南+长白山腹地大部,“大碴子味儿”比较明显;

“平原型(松辽片)”东北话 ,“大碴子味儿”比较轻,主要分布于吉林大部+黑龙江绝大部+内蒙古东部,更接近普通话。

而辽宁口音,不仅“碴子味”重,还“杂”:

像大连话属于胶辽官话,一股“海蛎子”味儿;

丹东话的“海蛎子味儿”更重;

沈阳话平翘舌不分(分不清z c s和zhi chi shi),翘舌较多;

辽西方言(以锦州为代表),语速快、声调高、尾音强烈,基本上都是二声(挑音);

鞍山(含本溪)方言喜欢变调,例如:本溪(běn xī)说成(bén xī),手机(shǒu jī)说成(sóu jī)....

究其原因,这与一百年前的闯关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闯关东

辽宁除了土著的满族/蒙古族之外,在清朝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居民。

这些汉族居民,一部分是“本地土著”,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从关内各地(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搬迁过来的。

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把辽宁,当成了自己的终点站。

另外,辽宁距离山东很近。像大连与山东的威海、烟台隔海相望,大量烟台、威海的移民进入旅大地区,使得这一地区的方言完全变为胶辽官话,为辽宁省的方言多样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因此,辽宁本地土著+来自山东等省的外来移民,导致辽宁的方言情况较黑吉二省更为复杂。

总而言之,所谓的“大碴子味儿”,是20世纪上半页移民大潮中,多种不同次元文化共同碰撞的结果。

所以,17世纪的努尔哈赤,是不可能有“大碴子”口音的。或许啊,这位老罕王的普通话,比在座诸位还要标准呐....

欢迎分享转载→ 努尔哈赤的普通话,会不会是一口“大碴子味”?

© 2016-2019 - 上海艺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