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本文内容

命运悲惨的孟郊

发布时间: 2019-11-23 15:54:49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

孟郊他4岁时赶上“安史之乱”。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在昆山做县尉,家中清贫,却给了他最好的教育。有志气的孟郊早早许下宏愿:“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可见孟郊从小就志向远大。

可惜孟郊父亲在他10岁就去世了,孟母独自抚养他和两个弟弟长大,吃尽了苦头。孟母听说儿子有意仕途,一力支持儿子,省吃俭用存下路费,希望儿子得以高中。孟郊一定要考中科举走上仕途,一方面想改变家庭环境,更好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与教诲之恩。另一方面想要救济更多像他一样的贫苦百姓。

于是,三十岁离开家乡,三十五岁抵达长安,开始踏上了漫长的求仕生涯。孟郊在“十七年间六次落第”。直到41岁,孟郊中才了吴兴乡贡,然而这只是通向京城的入场券。这一年,他结识了一生的好友韩愈,孟郊比韩愈大22岁,两人政治主张相同惺惺相惜,希冀一朝高中,一起匡扶大唐。孟郊复习了这么多年,岁数又比韩愈大,这回考试准没问题了吧,可年纪小的韩愈都考上了,孟郊又名落孙山。孟郊太郁闷了,写下《长安道》:“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韩愈作《长安交游者一首赠孟郊》以安慰孟郊“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这种神仙一样的友谊,就是现在也很少见,真让人羡慕。有了韩愈的鼓舞,被命运捉弄的孟郊回乡继续复习,两考两败。终于在公元796年,孟郊第3次赴京科考,终于得登进士第。成为国家储备干部,然后写下了我们昨天独到的那首潇洒快意的《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好运依旧姗姗来迟,又等了四五年,五十岁,垂垂将老的他,仅得到溧阳县尉这样一个九品芝麻官,也就相当于一个治安大队长。让一个满腹诗书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俯首低眉地做这样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孟郊实在难以接受,后来还是在韩愈的劝说下才走马上任。

回忆漫长而坎坷的漂泊生活,孟郊经历颠沛流离,饱尝世态炎凉,每一份苦难的经历都让他更深地体会到母亲养育自己的艰辛。现在虽然自己已考得功名当了官,但他知道以当下的处境,一辈子也无法报答母亲伟大无私的爱和恩情。在深深的自责、矛盾和痛苦中,他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游子吟》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 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走之前,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这一走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啊!谁能仅凭像小草般卑微的孝心,就能报答母亲阳光般伟大的养育之恩呐?

不久,孟郊便彻底厌烦这形同鸡肋的官职,与其这样别别扭扭,倒不如无官一身轻,于是干脆辞官,将自己的进阶之路彻底封闭,回到了老家,与明月清风相伴。

这个人是个苦吟诗人,一生潦倒不得志,坎坷悲凉。他搬家时写的《借车》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到了晚年,在五十八岁那年,数日之内,三个儿子相继去世。孟郊抚着三具僵冷的尸体痛哭,他对着最小的儿子说,你负我十年的恩情啊。

又过几年,他豁出老命赴任,途中暴病而卒,年终六十四岁。孟郊临死,家徒四壁,存钱无多。韩愈等一帮诗友,将其哭葬。

欢迎分享转载→ 命运悲惨的孟郊

© 2016-2019 - 上海艺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