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本文内容

秦国致胜的客观因素:难攻的天赐堡垒,丰硕的农产物资,任用客卿

发布时间: 2019-11-06 18:07:32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秦国原本只是西部边陲一小国,最后却得以从“七雄”之中脱颖而出,统一天下而为世人所知。那么秦国统一六国的客观因素有哪些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地理西高东低,黄河、长江、汉水等自西向东顺流入海。而秦国地处西陲,地势上高于东方各国,这种情况颇有利于水战,而且出兵补给能够通过水流顺流而下快速到达,有利于加速进攻取胜。不仅如此,秦国东方又有天然屏蔽——秦岭巩固国防,形成所谓“地势行便,攻人易而人攻之难”。

反之,东方各国如果要攻打秦国,就必须要克服逆流而上的阻力、后勤补给的供应、选择特定关口攻略、攀山越岭、长途跋涉、消耗兵力等等不利因素。

秦国正像是一座巨大的天赐堡垒,易守难攻,正是因为秦国拥有这般地缘优势,才得以从春秋时代的一个丝毫不起眼的诸侯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进而能够统一全国,并且建立起强大的王朝。

《东周列国·战国篇》秦始皇剧照

发达的农业能够为国家提供丰富的物产,秦国位居关中,本就具备极佳的自然条件和天然优势。《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经过商鞅进一步推行耕战政策,开垦了更多的土地,至公元前三一六年,秦国并巴蜀;公元前三一二年,秦国取汉中。如此一来,使关中、巴蜀、汉中连成一片,大大地拓展了国家领土。

战国末年,秦国成为六国之强敌,为了削弱秦国的国力,韩惠王派遣郑国前往秦国游说兴修水利,将秦国大批人力投注于水利工程之中,以降低秦国对外的战斗力。

我们都知道,秦国地处关中,关中的西方虽然有天然屏蔽来巩固国防,然而流经关中的泾河、渭河时常泛滥成灾,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土石,使得河水无法直接灌溉农田,以致旱灾频繁,可想而知,关中如此优良的土壤,也因此得不到充分地开发,实在是可惜至极。

可见,秦国兴修水利——开凿郑国渠成为当务之急。郑国善用了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中途截断纵流的小河,将其集中引入灌溉农田。不仅如此,修建郑国渠有利于改善土地的盐碱含量,为秦国带来丰硕的农业成果,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由此可见,丰硕的农产物资是提供战争、统一天下的基础。

《东周列国·战国篇》秦始皇剧照

除了农业这一方面之外,秦国也有军力、人才方面的优势。秦国长期与戎翟之邦互相往来,在文化习俗方面彼此互相影响,因而逐渐习染戎翟暴戾尚武、贪婪无信之行,造就秦国士兵在这种环境影响下,以骁勇善战著称。

自商鞅变法提倡耕战之后,国家之间的形势险恶、战争频频,秦国更加注重军事武力的扩展和武器的改良,以谋求胜利。

秦国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因此一直未能融入华夏文明,以致人才也严重缺乏。至秦穆公时期,秦国开始致力于吸引外国人才前来,对外一直保持开放的政策。外国人才对秦国的贡献甚多,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外交方面,他们为秦国开疆辟地,谋求了更多的利益。

秦国自秦穆公至秦始皇以来,因为任用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等外国人才,而得以吞并诸侯,最终成就帝业。秦国的富强,得力于东方游士之力甚多,由于平民学者出头、游士发迹,秦国因而拥有足以吞并东方的力量。

由此可见,秦国原本是战国时代“七雄”之中最缺人才的国家,但能明察自身的弱点,而着重任用客卿,终于凭借善用人才的特点扭转了劣势。

《东周列国·春秋篇》秦穆公剧照

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前,商鞅在内政、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变法奠定秦国往后统一全国的根基,可谓是“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但是致力于让政治组织更具制度化,有效地在战场军事力量方面运用国家资源,创造更强大的战斗力,则是取决于高效率的行政管理。

商鞅制定新法的意义,在于摒弃旧封建制度的束缚,转而趋向新型军事强国的建设,使原本落后于东方诸国,因创新而后来居上。

《大秦帝国》商鞅剧照

这一方面的因素,在出土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得到了更多论证,说明秦国致胜的因素,是“强调行政效率和精准、行政程序公事化、重视精确的计量数据、注重农业生产的改进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等等。

诸如国家行政高效率、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人才的培训考察等等,乃是为了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善用人力则是为了作最大限度的资源开发和利益牟取,以充实国家资本,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确立耕战本业发展,更在内政、社会、经济、军事等等方面不断地进步,终于彻底扭转了自己的劣势,迅速崛起争强天下。

欢迎分享转载→ 秦国致胜的客观因素:难攻的天赐堡垒,丰硕的农产物资,任用客卿

© 2016-2019 - 上海艺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