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本文内容

儒家文化在宋朝差点诞生科学,却为何又与科学擦肩而过

发布时间: 2019-11-06 17:42:08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文/大叔的思考

科学这词是来源于日本对西方science的翻译,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一个准确的译名,当时的学者译做“格致”。为什么叫格致呢?因为科学和中国儒家传统所说的“格物致知”很相近,格致就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大学》里有一句“致知在于格物”,但没有说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么做。宋朝时期,各大儒家弟子对“格物”进行了各种解说明,后来对“格物”的解释竟高达六七十种,其中最有影响的算是程朱所做的解释,他们说“格就是到”,格物就是到物上去穷究物的理。“格物至知”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总结就是:研究物体的结构直至真的知道为至。由此看来科学译为“致知”还是挺合适的。

当时有人问程子,格物的“物”有多大范围,程子说: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都是物。他又说:一草一木都应该研究。这就是近代科学的所研究的范围。儒家发展了上千年,终于在宋朝的时候差点揭开科学的帷幕,如果能再进一点的话中国宋朝将会改变世界,提前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可是为什么宋朝的儒家没有把握好这次机会,与科学擦肩而过呢?这其中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呢?胡适说:他们失败的大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向来就没有动手动脚去玩弄自然界实物的遗风。

儒家弟子一面说着“格物致知,一面又劝说人们不要“玩物丧志”,不肯去接触实物,更不可能去做些无用的实验,不肯把全部的精力浪费在这些“丧志”的事物上。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下,物的范围就有所的缩小了,从之前的“天下万物”最后缩小到三项:一,读书穷理、二、尚论古人、三、应事接物。从此宋朝以后的儒家弟子就在这个范围里打转以“静坐穷理”,离科学就越来越远了。

到了明朝有位王阳明的理学家曾质疑过程子的学说,但王阳明的学说在当时并不受到重视,反而以后传到了日本,日本接受了他的观点,使得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儒家大国有了质的区别。这当然是后话,以后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下相关内容。儒家在那次与科学擦肩后的几百年里和科学越走越远,最终把中国尊儒的封建王朝带向了灭亡,当然这次灭亡不是因为内乱,而是因为外敌,因为外敌有了科学。如果没有科学可能儒家是世界上最好的统治文化,可惜科学还是来了,虽然来的比较迟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 儒家文化在宋朝差点诞生科学,却为何又与科学擦肩而过

© 2016-2019 - 上海艺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首页